第1290章软肋_大唐再起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中评了。

  了却君王事,赢得身后名,这是为文人最大的追求。

  “追赠魏相公为中书令,赐钱两千贯,再追其爵为忠容子,其长子袭爵。”

  死者为大,对于宰相的尊重,其实就是对于皇权的尊重。

  某种意义来说,相权与皇权相辅相成。

  当然,赐予爵位,也是李嘉的某种认可。

  要知道,文人中,也只有赵诚的鄂州侯,孙钊的康州伯,邓斌的复州伯,以及孙光宪的归州伯,还有胡宾王的忠谦子,李淮的永州伯,王宁的兴州伯。

  此七人,基本上是文人之中仅存的七个勋爵。

  无他,这些人陪伴李嘉从岭南一直到北方,历经十年,值得这个爵位。

  如今魏仁浦离世,又被赐予了爵位,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可能会形成一种传统——宰相死后封爵。

  追封子爵,子为男爵,孙为校尉,也算是一种对于荫封的妥协吧!

  北宋那种,武夫到死都是节度使,文人随便是国公封王,比如,秦桧,临死前被高宗加封建康郡王,不久秦桧死了,又赠申王。

  后来宁宗剥夺,后史弥远又奏复王爵,可以见得,南宋皇帝其实对于秦侩并不憎恨,

  魏咸美闻言,大喜过望,忙不迭地再次拜下。

  一旁的文人们,也满脸错愕,还能封子爵?这不是有点太过了?

  一同而来的武夫们,则面面相觑,其实心里并不怎么在意。

  在大唐的爵位中,子爵男爵是最多的,也是不值钱的。

  在灭亡北宋后,对于那些地方的藩镇,节度使,军头,基本上都安排了男爵,子爵,粗略的一算,没有一百也有八十,根本就不值钱。

  如果按照皇帝的勋爵世袭安排,伯爵降到骁勇校尉,就不再降,属于世袭。

  而侯、公是子爵。

  伯爵以下,减等世袭,直到没有。

  换句话来说,在勋贵们看来,伯爵以下,根本就不算勋爵,顶多是富裕两三代的平民罢了。

  他们的后代,可是能世袭的。

  其中的骄傲不言而喻。

  再补充一下,那些投降的国主们,也是减替而不世袭,顶多是多沿袭几代而已。

  展现一下君恩浩荡后,李嘉就直接离开了魏府,回到了皇宫中。

  前有邓光宪,后有魏仁浦,在他的宰相团中,十年走了两位,也算是颇有些罕见。

  但,扭头一想想,这个时代,案牍劳形,又年岁那么大,死了也属于正常。

  六十岁死去,从秦始皇到现在,能活过六十岁的皇帝,还真没多少。

  “我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,还关心起了宰相寿命,着实应该想想自己,当皇帝能有几个长命的?”
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